首页 > 博物馆达人 > 正文

从业文博,博物馆给的新思考

2016-05-11  作者: 殷慧彬 来源: 弘博网

我本是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众多之一,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态;带着对自己专业的热诚;带着对博物馆,从藏品研究转型向公众服务这一问题的困惑。我却阴差阳错进入了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里嬉戏玩闹了一番。

图片描述
生命奥秘博物馆

(一)

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科普环境下究竟会有什么样的科普元素可用作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玩又有意思的文创品。我工作的生命奥秘博物馆是全国性科普教育基地,而我作为馆内的科普讲解员,必须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向我的观众准确无误的讲授“人体奥秘展厅”和“达尔文证据展厅”的科普知识。通过“人体奥秘展厅”让大家在了解标本和这个世界的同时,更加了解我们自身;通过“达尔文证据展厅”向大家揭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观众在听完讲解之后,如果能有所启迪,这便是我们讲解员最大的满足。

图片描述
小鳁鲸 作为须鲸的代表,独特鲸须是它滤食的工具,前鳍与人类上肢结构相似,透露出它和人类之间不解的情缘,葡萄状的复合肾使它高效排解体内的盐分,发育不良的后肢骨是它从陆地演化到海洋生活的有力证据。

有时候,在讲解结束后,会有许多可爱的小朋友,或是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大朋友,他们会停下下匆忙的脚步,向我们了解更多关于生命奥秘博物馆的信息。这时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比如:可以在空闲时阅读《人体的奥秘》、《深海鱼影》、《生命奥秘》等书籍;可以观看《生命奥秘博物馆的秘密》、《BBC人体漫游》、《生命的诞生》等影片;或者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参与到馆内不定期举办的科普讲座、活动中来。在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沟通交流之后,我似乎更能体会讲解员这份工作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而是学会与参观者分享自己平日里学习到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改变观众对博物馆的原有看法。

相信,很多讲解员同我一样有这样的担忧,在工业4.0的时代到来之时或许就将面临失业。那么假如语音讲解器真的替代了讲解员,会不会让观众与博物馆刚刚建立起来的感情存在威胁?会不会出现看不懂听得懂就是不明白,或看得懂听得懂就是想不通的状况呢?语音导览是否会能展现不同的风格,以适应不同的参观方式、不同性格的观众呢?到那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二)

除了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寻找文物本身的元素,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好玩又有趣的文创产品,这也是要文物“开口说话”的一种方式。

而我认为,创新要基于生活中原本的事物,要学会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而不是从素材中寻找素材。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素材为我们服务、为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拿《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来说,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元素,而《功夫熊猫》却并非来自中国。这件事值得我们所有国人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元素被其他国家有效的组合利用,而我们自己却没有做到?我们该好好思考如何开发、利用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来了解中国、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当所有的思考汇聚于此,似乎新的问题又开始层出不穷。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提炼元素,创造出新的事物,最终让大家认可,这确实难倒了很多文创工作者。

在工作当中我也感受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比如:(1)长颈鹿的脚那么长,后足跟很高看起来就像女士所穿高跟鞋,不禁让人想到这之间是否有存在某种联系?(2)海狮的尾鳍像极了潜水运动员的装备,难倒这之间也有莫大的关系?这些装备是否也是一种放生创造呢?(3)长尾鲨是一种聪明的鲨鱼,他知道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捕捉猎物,它的尾巴不仅可以游泳,同时也是猎食的工具,难道电视剧里关公的大刀就是从这里取材而来的?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经历一番推敲和想象之后,也许就可衍生出新的事物。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会觉得,想要成为一名好的文创工作者,的确困难。这要求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察觉力,还要有大胆创新的思维。

图片描述
海狮 萌嗒嗒的造型,棕黄的肤色,灰蒙蒙的眼睛,傲娇的舞姿是它最神奇的表情,尾鳍像极了潜水运动员的掌蹼,或许可以大胆猜想掌蹼的来源可能源于此。
图片描述
长颈鹿 目前已知现存最高的动物,即便长脖子但是和人类一样有七块颈椎,长腿上的后足跟使人不禁联想到高跟鞋,长颈长腿是它高的原因,同时也导致它血压高于常人的3倍。

(三)

在历史类、美术类博物馆当中,经常听打击提及文物保护。而在自然综合类的博物馆里工作将近一年,似乎感觉这里的人很少提及保护这一字眼儿。平日里强调得最多的,便是不要触摸标本,可是还是有一些参观者,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摸标本。也许是我不太熟悉自然类博物馆是如何进行标本保护的,所以会认为,这些标本不需要很费心力去保护。自然类标本的材质单一只,大多只有肌肉与骨骼,不用像文物一样细细识别每一种材质,然后再研究它的病理情况,最后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保护和修复;也不用固定去设置温湿度等各种环境参数值。自然标本似乎没有那么脆弱,对它们的保护,无需像文物保护那样复杂,我们只需要给它们一个容身之处,不让人刻意破坏它们就可以对它们不闻不问啦!在这里快一个年头,期间只见过一次有专业的人员对这些标本进行打扫维护,也许这些自然标本的寿命本身就那么长,也有可能在制作的时候早已其使用保护剂,所以后续的工作才不用那么仔细与复杂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可否将这些手段运用到文物保护领域中去,将一些保护思想用于延长文物的寿命?

图片描述
蝠鲼 有着魔鬼鱼这一号称,在于它的尾巴里隐藏一根毒刺,是它的有力的攻击武器。
图片描述
母女标本 学名宫主,诠释着生命,昭告着母亲的伟大。

(四)

儿时的我特别喜欢看CCTV-10的《国宝档案》、《探索发现》这些节目。也许是那时的自己被这些节目吸引,后来选择了文博专业,再到第一次正儿八经进入博物馆看文物、了解文物、学习文物知识、喜欢文物保护等等这些;也许,正是当初不经意的故事,带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人生是需要不断向前才可以相遇更多新鲜好玩的事;才会让自己的思想产生触碰;才能生出火花。这一切都似乎符合了苏打绿的一句歌词:以前的故事成就一个我;也想到林清玄的文字:既然曾经相爱过的人没在一起也不要恨,毕竟一切都是难得。

是啊,这不由让我觉得如今在做的事其实都是儿时心里的自己,所以所有的事都似乎在依靠最初的原动力才走到今天。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博物馆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当初的博物馆更多的是在做藏品研究,给所有人的感觉都一样,包括我爸爸妈妈甚至到爷爷这代人都认为能在博物馆呆的人应该绝大数都是文化人,毕竟要做文物内容的研究,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怎么可能呢?是呀,当初的我也以为能做什么研究的人应该是非常厉害的,不仅需要高智商,同时也该具备分析力、洞察力、概念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强等。随着知识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我的认知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原来博物馆不仅在做藏品研究,同时也在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也是今天很多博物馆在做的事。所以,才出现了今天的博物馆讲解员志愿者等这些活动。不可否认,博物馆做的这些活动有宣传教育的效果,但是而今每个博物馆的活动似乎都有趋同性。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和博物馆的内在文化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下:(1)针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应该选择不同主题,为博物馆招募讲解志愿者,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该循序渐进呈现多样化。(2)针对有兴趣来参加博物馆活动的观众,应进行市场调研并综合考量活动与博物馆的匹配度。(3)对活动的流程要进行报道与跟进,以确保活动能顺利进行、圆满结束。(4)通过活动与部分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后续工作开展。我想,要做得更好经历这样的过程是必要的,总要尝试之后才会找到更适合的道路。就像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总需要经历一段社会磨砺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不管现在的自己怎样一定要认真去过好每一天这样才有可能成为自己心里想要的那个自己。

人生中每个角落都有风景,都会带给我们思考,只要用心去留意它们都会装点看似平淡的生活。

资讯排行
图集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专题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