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物馆达人 > 正文

首都博物馆海昏侯展部分展品介绍

2016-06-21  作者: 宋瑞 来源: 弘博网

当在微信公众如“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中国文化报”“中国国家地理”等看到关于海昏侯墓的发掘情况介绍时,被海昏侯墓的大量出土文物和刘贺的离奇遭遇所震撼,其中映像最深刻的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海昏侯大墓考古发掘现场》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665期中特别策划了“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海昏侯墓”,更是让我有一睹其庐山真面部冲动。于是便去看了“五色炫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

"文博游"是本人认真策划,酝酿已久的小项目。在这里,每位作者将以自身的学识和感受,分享在每个博物馆的切身体会。美成在久,巾短情长,请和我们一起畅游博物馆吧!感受历史的温度。

海昏候墓被广泛称为最“土豪"的王侯墓葬,其中表现在出土了目前国内最多的金器和大量的五铢钱,可谓是家财万贯啊!北大韦正老师在公众号:源流运动《一物Vol.7 | 升仙之足》中有篇文章说到"西汉·马蹄金和麟趾金",提出西汉是个黄金帝国,并且把马蹄金与真马蹄进行了图片对比,麟趾金与鹿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马蹄金和麟趾金形成的客观依据。

马蹄金
马蹄金

马蹄金、麟趾金等黄金出土量之广纯度之高令后人汗颜,在《汉书﹒武帝传》中对马蹄金和麟趾金有这样的记载:“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百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马蹄以协祥瑞焉。”可见在汉代马蹄金和麟趾金既代表财富又是祥瑞的象征。

麟趾金
麟趾金

金数十吨的五铢钱更加凸显帝国的富饶,汉五铢虽然流传后世使用很广泛,但在一个遗址内存留如次庞大数量在考古发掘中还是非常少见的。

墨书金饼
墨书金饼

在汉代自汉武帝时期实施酌金制。拥有封地的王侯都要按照封地大小和人口多寡在每年宗庙祭祀时献上黄金,如果黄金分量和成色不足被检查出来,诸侯王及列侯就会面临被削弱和打击危险。这也是为什么在海昏侯墓中会出先那么多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板
金板

长方形金板,素面,没有文字,可能是作为货币来使用,但是不像寿县博物馆里收藏的楚“郢爰”“陈爰”等有字货币,这种楚国的金板形制的货币在秦汉被继承。

铜权
铜权

权是等重器物,相当于现在的砝码,呈圆环状,是用来称重的器物,属于度量衡,因此就会联想到秦始皇的贡献。目前已知最早到铜权是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楚国墓出土,海昏侯墓出土铜权受关注度相对较小。

五铢钱 (铜质货币被公认为青铜器中的杂器)
五铢钱 (铜质货币被公认为青铜器中的杂器)

五铢钱堆成“钱山”,据《汉书》记载,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年100多年间共铸造了280多亿枚,专家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情况推测形成“钱山”的原因:1、汉代崇尚厚葬,可能是逝者的领导、亲朋好友等拿钱来资助,想让逝者死后也能有富足的生活,这样就和汉代的“赙赠”制度相吻合,“钱山”可能是因为这种原因形成的;2、墓中发现了刻有五铢钱图案的玉石废料,可能是海昏侯铸私钱的模具。

当时看到这么多五铢钱有一种感慨:文保工作者将会像过路财神可以数钱数到手抽筋。当看到这些编钟时不由地会想到“曾侯乙”编钟,想到当时的乐曲是多么悠扬!

编钟(上为甬钟 下为钮钟)
编钟(上为甬钟 下为钮钟)

为一种乐器,让我们不经想到被葬者的等级和当时的礼乐制度,曾侯乙钟,在海昏侯墓展览中枚甬钟和枚钮钟,根据当时的讲解员介绍:通过击打钟的正面和侧面每个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甬钟较大发出的声音较长、较响,钮钟较小所以发出的声音较短、相对来说没那么响亮,且我国的编钟具有正音的作用——可以校正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

甬钟的各部位名称(参见高蒙河《铜器与中国文化》)
甬钟的各部位名称(参见高蒙河《铜器与中国文化》)
錞于
錞于

錞于形似圆筒,上大下小,圆肩、顶平,顶上有系钮,始见于春秋时期,多用于南方地区,汉代盛行,是巴人作战时常用的一种乐器,在汉代与饶相配,作为“金车”上的乐器,所以就有后世流传的“鸣金收兵”即军旅用的打击乐器。

刘贺的生平(5岁继承昌邑王位,19岁继承皇位,28岁被封海昏侯,33岁去世),又称汉废帝(只当过27天皇帝)由于当权大臣霍光的想通过刘贺继续把持朝政,据《汉书》记载刘贺当政期间乱宗庙大礼、行径卑劣、恶行种种,被霍光废除,此时皇帝路结束;公元前74年,被废返故乡,昌邑国也被废除改为山阳郡,此时王的封号也结束了;公元前63年,被汉宣帝分封到海昏县为侯,在汉代封为侯王以后需要京师谢恩并行宗庙之礼,大臣金安上上书汉宣帝“刘贺颓废之人不足为患,不宜行宗庙大礼”。因此刘贺在去世前再也没有进京的机会了,正好也可以说明其囤积那么多可能作为朝贡或者行宗庙礼仪的金钱随葬的原因了,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也体现了出来,通过带到自己身边自己享用或者是献给死去的皇家长辈享用,在冥界继续行宗庙大礼,完成生前的遗愿。

“大刘印记”龟钮玉印
“大刘印记”龟钮玉印

刻有篆书“大刘印记”龟钮玉印,在汉代玉的功能有很多:礼玉、装饰玉、实用器三大类,作为彰显个人身份的象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观念在汉代深入人心,海昏侯也不例外,私印 “大刘印记”的出土是很好的证明。  印玺在古代是官私书信往来和相互交往的凭证,《释名》中:“玺,徙也,封物使可传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青铜雁鱼灯
青铜雁鱼灯

汉代就有“事死如事生”理念,而青铜灯就相当于现在的手电筒,照亮整个墓室来支配他所有的资源,工作原理:雁首、雁体、灯盘、灯罩套合而成,四个部分可以自由拆卸,点燃油灯,油烟会被灯罩挡住,油烟只能向上进入雁体而雁体中有水,油烟就会溶于水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能在当时就已经有了环保理念。

青铜樽
青铜樽

温酒器,器形似有盖、圆口、平底,三足,器腹部两侧置铺首衔环,腹饰有细密乳钉文,盖顶有钮。器腹部两侧置铺首衔环,铺首正面兽面衔环,以饕餮纹为主调。

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器、铁器、玉器等珍贵文物1万多件,其中造型各异的灯具、炉具、镇纸等陈设器,高贵典雅工艺精湛,尽管汉代社会距今已经两千多年,完整的墓葬形制及丰富、独特的随葬品客观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丧葬习俗,印证了皇室宗亲政治制度和日常生活,可以窥见贵族奢华生活和西汉王朝的雍容华贵。

青铜器中的杂器:铜带钩、镇纸、车马器(说到车马器在刘占昆、华山《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属重大发现创多个“第一”》的文章中说道: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真车马陪葬坑。)

青铜带钩
青铜带钩

青铜带钩又称师比头,是束腰皮带一端的挂钩,用于扣绊革带,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钉柱钉于皮带的一头,上端曲首做钩,用于钩挂皮带的另一头,中间有钩体,侧视呈S形。刚好这学期我们刚学过“战国秦汉考古”,课上老师也说过关于盛乐古城出土的大部分铜带钩的钩都没了,所以看到海昏侯墓出土的带钩特别感兴趣,当时疑问:为什么带钩的钩还在?古人随葬器物不都是有毁器行为吗?如广汉三星堆的青铜大力人像出土时是断成两节,发掘者陈德安老师称:这是一种有礼仪性质的毁器行为。很幸运遇见张依萌老师给与解答了有关带钩的个人疑问。

汉代追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丧葬观念,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因此汉墓出土的文物以品种多样著称,这些遗迹遗物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时代政治、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诸多细节,为尽可能逼近汉代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博山炉(右侧博山炉与刘胜墓错金博山炉相似)
博山炉(右侧博山炉与刘胜墓错金博山炉相似)

焚香用器,又作为室内陈设品,炉体呈半圆形,镂空的炉盖为崇山状且高而尖,炉盖有镂空烟孔,圆形的炉体可放入香料进行使用,圆盘形底座,中间有圆柱与炉体相接,博山炉在汉代盛行。

展览的简易和出土物的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进展厅便可看到海昏侯墓的3D音像,从全方位介绍和剖析整个工地的发掘情况,如墓葬区、祭祀区、宫殿区等位置,左侧便是乐器编钟的展览处,当你被如此崭新而又精美的青铜编钟所吸引的时候,侧目就能看到投影在左侧墙体上的“玄鸟”图,是那么的写实逼真,但同时更表达出一种高雅和奢华,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刘贺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在今天看来当时的艺术绘画水平也颇具水准,更能凸显出主人的欣赏水平,再往里走就是精美而又高大的青铜器了,其中有高大錞于、蒸馏器、樽、铣....在很多的消息中都有重点提到,就这样继续看着展览,随其自然的来到金器和古钱币展柜,给人一种简单而又不拥挤的感觉,为了突出表现刘贺的财富之多,通过单独开辟一个空间,来让观众360度全方位的视角和暗黑色的灯光下观赏这些金钱,更能激发观众的惊叹之情,这种布展理念从简单的布局出发、切合观众的视角。在参观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莫过于,当时的讲解员都是中老年人,并且可以说是“百事通”,调皮捣蛋的小朋友问了很多奇怪的问题,讲解员们对答如流,如錞于是不是模仿冬瓜制造的?编钟里要不要装水才可以发出声音.....

通过收集了部分展品的资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被海昏侯的众多“家当”之精美而震撼,反映出宗室皇族生活的奢华,而汉代的礼制和权臣当道,使刘贺的命运变得曲折坎坷,不由地生出几分怜悯之情;又通过老师课上对青铜器的讲解,从而联想到墓中出土文物,海昏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具有帝、王、侯等多重身份的人给后人留下很多谜团,随着考古发掘的快速进展,作为一方诸侯的刘贺身份被确定下来,他可以拥有所辖地的所有物资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因此墓葬规格之高陪葬品之精美豪华堪称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之最。

此次观展使我收获了很多,个人的好奇也使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现在想把自己的收获和想法分享给大家,相互学习,有错误地方还望给予指出,希望可以产生共鸣!

资讯排行
图集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专题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