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物馆达人 > 正文

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在黄姚古镇启动

2016-07-08  作者: 广西博物馆 来源: 弘博网

广西各民族的传统织绣工艺,曾与山乡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为广西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但也曾一度在岁月的流转中被人们渐渐遗忘。在国家提倡挖掘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文化扶贫的今天,广西博物馆在自治区文化厅的主导下,将文化技能培训作为重要支点,帮扶群众寻回失落的织绣技艺,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打造“桂绣”品牌,让传统工艺恢复生机的同时,更好地让群众发现并实现自身的致富潜能。

7月6日,以“传承技艺 唤醒记忆”为主题的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在美丽的黄姚古镇正式启动。此次培训计划以列入国家特色产品重点项目的“桂绣”为重点培训内容,向来自黄姚镇周边村落的41位群众传授广西民族传统织绣技艺。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顾航在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此次培训计划,选择在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黄姚古镇开班,是希望借织绣培训为契机,为当地特色旅游发展和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并逐步辐射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中所要求的“因地制宜”。

图片描述
织绣技艺现场展示

顾航在之后的采访中表示,此次培训计划,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实现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单纯地给予物质支持,而是综合地培养文化技能,以上都说明了我们在文化扶贫方面大有可为。以小镇为试点,从培养织绣学员群体开始,顾航希望此次培训计划为今后广西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的前景提供更多经验。

本培训计划由广西博物馆、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4家凤立村的责任帮扶单位,以及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昭平县黄姚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广西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赞助。

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表示,源于民间的民族织绣技艺一直是我馆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广西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应发挥自己作为文化单位的优势特长,致力于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让传统技艺重回多彩民间,焕发青春活力,创造社会财富。广西博物馆联合相关单位已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田东县瑶族织绣班,形成了以“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扶贫致富模式,并在第一批学员中成功培养出了4位工艺美术师,通过她们来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传统织绣技艺的学习当中。这次培训计划是上述模式结合黄姚镇本地实际的再推广,结合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所打造的“桂绣”品牌,对广西传统织绣技艺进行提炼与整合,努力帮助当地百姓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文化扶贫的目的。“亲近社会,帮助群众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受益,这是博物馆应尽的责任。”吴伟峰在谈及此次活动的意义时如是说。

图片描述
广西博物馆吴伟峰馆长主持启动仪式

同时,吴伟峰也乐于看到,此次文化技能扶贫活动具有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他谈到,“桂绣”是吸取并融合了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水族等广西世居民族的传统刺绣技艺的综合性绣法,其纹饰也都是各民族文化中的典型艺术形象。那些濒临失传的经典民族绣法需得到抢救,那些沉睡的诗性民族记忆需得到唤醒,通过塑造“桂绣”这一集大成的文化符号,也让民众真正参与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现在,你可以到广西博物馆内的传统工艺展示馆,欣赏到最好的‘桂绣’作品,我们希望‘桂绣’成为广西继壮锦、坭兴陶、绣球之后的又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瑰宝。”

图片描述
参与培训的黄姚镇学员

据了解,在之后的三个月当中,41位黄姚村民学员将接受系统培训,学习掌握全套织绣技能。三个月学习结束后,学员们也将在以自治区文化厅为代表的社会各方力量的进一步帮助下,逐步熟练创作出精美的织绣作品,最终走向市场,化技艺为收益,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图片描述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顾航向培训班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
资讯排行
图集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专题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