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物馆达人 > 正文

三度金沙

2016-08-04  作者: 长亭初歇 来源: 弘博网

金沙遗址博物馆,坐落于成都市西北部,是建立在原址上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反映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发现于2001年2月8日,2004年底建设,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16日正式开始对外开放。遗址分布面积5平方公里,大致上分为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民居生活区几个区域。建筑格局总体上分为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几个大的场所,然而其中陈列馆则分为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

图片描述
金沙遗址博物馆全貌

据考证,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以后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之所在,意即在3000多年前为的成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汇中心。如今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仅是21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更是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园林式博物馆和有着成都悠久历史的标志性景观。

一、 初逢金沙

回望岁月,距离第一次去到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有几年之久。即便时隔如此之长,但是依旧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金沙时的那种感觉。那天是世界博物馆日,和同伴去到金沙遗址。隐约记得那天早上起得很早,简单收拾过后,便一起出发。途中,我一直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去到那里了。不仅满足了我那颗痴恋金沙的心,也丰富了我的视觉。也许一直想象着与它相遇时的美好场景,所以第一次觉得车开得异常的快。

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东门赶紧领了票冲了进去,我被眼前的那一幕惊呆了,这栋建筑怎么长这样啊?好奇怪,这个造型是我第一次见到呢!心想这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建筑确实大有不同。走进去一看,考古遗址真可谓一览无余,我坐在大屏幕下了解这座神秘的遗址。然后就顺着这个圈走了一次,接着进入了考古发掘的遗址现场,也算是体会了考古人员的发掘工作。在这个馆里,我大致把看到的实物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数字化解读器及环形圈上信息的解说;二是发掘区活动痕迹的讲述;三是过渡区。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走进这里,眼里不停地搜索信息,浏览到产品展厅大致分为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也许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或不怎么读懂这里的陈列,所以才想要拼命的记住那些文字,似乎那时的我觉得读文字比直接读物更为有效。

图片描述
远古家园:设在二层厅,面积约900平方米,以大型景画和原状大型考古遗迹为主,展示那时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场景
图片描述
王都剪影:经过近年多次考古发掘,初步确定金沙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发现很多建筑基地、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墓地等,出土了不计其数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陶器等。
 
图片描述
天地不绝:陈列的是祭祀出土的象牙、金器、玉器、石器、龟甲等精美文物,着重表现金沙的社会宗教祭祀和金沙先民的精神世界。
图片描述
千载遗珍:展示了金沙遗址最有特色的精品,是文物艺术价值的最高表现,展出的物品为太阳神鸟、金面具、金饰、金带冠、玉章、石虎、石人、玉琮等

总体,这便是我首次去到金沙全过程的感想,当时的我内心有着无比的惊叹,感觉3000年的那些仿佛一切都如昨天,也许是自己还未找到适合的角度去欣赏那些遗迹,也许当时的我只能从文字与实物去感受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因此那个时间段的我体会到的无非只有极其少、极其贫乏和有限的表层涵义。所以我竭尽可能去记下遇见的每个瞬间,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让我知道答案。因为我知道作为已踏入文博这个行列的学子,应该努力学着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历史,因此我在心里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改变自己,带着所学的东西来到这里,用所学的专业视角去诠释它背后的意义。

二、 相会金沙

带着第一次去到金沙后留下的那些疑问,我便开始了我漫长而又短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历程。我在博物馆学基础、艺术品策展等课程中了解到了原来不知道的那些学问,比如说遗迹馆它四周都有采用透明材质采光的原因是:(一)是考虑到空间上的距离;(二)是从节约和控制成本考虑;(三)是考虑到暴露在土壤表层的那些文物实物;(四)是方便维护人员展开维护工作。

还有对于产品展厅馆的新认识:(一)是对于空间上的格局;(二)是器物放置的表现手法。例如:

一展厅中主要运用了场景复原和集中陈列两种方法,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的从画面中了解到当时金沙先民的生活状况,而将那些动物的骨骸进行集中的展示是为了让我们知晓这里生活过的动物群及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展厅在入口处放置了沙盘模型;再往前是组合法体现当时人们取水的方式,左手边是女子取水回到茅屋的场景再现,右手边则是当时房屋地基的陈列;再往前主要是一些陶器、玉料、金器和铜器等的集中陈列,出口处的左手边是制作玉的幻灯片,右手边则是墓葬的展陈,这些表现手法目的都在于通过形象阐述和对比使其在赏阅者的心理形成强烈印象,加深对它的思考。

三展厅一开始是投影成像的铜立小人,然后是象牙、石器、玉器、铜器、金器、龟甲等的一系列的分区域的集中陈列手法,使得展品与展品之间自然过渡,同时也更好的了解到展品的来龙去脉,更好的对它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四展厅在分布空间以中心向四周进行扩散的手法,将太阳神鸟着重突出表达,从而做到主次和谐。

这是我第二次去到金沙的感受,相比于第一次只求记住馆藏物的我有了新的收获,因为我学着用陶老师教给我的策展角度去重新认识了金沙,现在才明白原来世事皆学问,你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同一事物就会受到不同的启发,就会走进另一片广阔的天地里一点儿也没错。

三、 再度金沙

也许此生与金沙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每一次的离开都让我觉得是最后一次来到这里,因此每一次的观赏都用尽心力去思考,只为在相遇的时光里再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彼此,就这样我再一次带着我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到这里,或许你和我的同学一样会问“为什么每一次去到金沙你都想驻足那样久,那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让你梦回萦绕?”等这些问题吧?我只能这样子讲当你用所学习的知识去玩味的时候,那不仅会获得满足,还会获得新的启发,还会获得乐趣。

这一次我又带着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到那里呢?这次的我是带着所学习的文物保护技术的一些知识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比前两次看文物时更细心了,会思考象牙的变色,土层的颜色,乌木的性质,陶器碎片的处理,动物遗骸的成分、形状、辨识,修复陶器的材质、手法、时间,展柜里的玉石会不会消失、保护的方法,金器与铜器表面的锈迹是什么成分、分析、清洗的方法、清洗之后会不会变得和新的一样,木器本身的成分构造会不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如何进行防御、检测,石器自动降解、风化、又该如何去延缓时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里回旋。

不仅这是博物馆需要加强与考量的问题,还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何让前来参观的人有最基本的文物保护意识,因为在博物馆里参观时经常看见有人对着文物打闪光拍照之类的。这让一个学过文物保护的人来讲,看着那些文物该是如何的痛心疾首?即便是一个个劝导,也是舟难覆水。

期望在下一次去到之时在这一方面有所改观,希望那些已沉睡千年的文物依旧安静的沉睡着,同时也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来保护那些脆弱的文物,让它为更多的人诠释那段过去沉睡已久的历史。

四、 结语

三度金沙的我在过程中收获过惊奇、快乐、神秘,也收获过失望、痛心、难过,这一切都只因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到的答案,在这些日子里也让我明白了: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会把事情或人看得更透澈更明朗,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做人才会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就像我学习文物保护技术这课程所秉持的观念一样——要谈保护首先了解实物的本身,这样才有可能将实物的寿命最大化的延长。

资讯排行
图集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专题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