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博物馆达人 > 正文

美.好.中华 ——美或不美,她就在那里

2017-07-24  作者: 甲乙 来源: 弘博网

沿着幽幽小径,古老中华探索美的历程似乎在等待我们发现。

图片描述
序厅
图片描述
序厅

展览的序厅用12件出土文物划成半圆,似包容,似兼收,半空中不断闪现的一件件历史遗存,仿佛告诉观众——你来到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平行世界。

为什么古典文艺依然感动着今天的我们?为什么陌生的艺术让我们感到亲切?艺术品承载了多少美的基因?

看到这段序言,原本波澜不惊的心突然变得澎湃起来。艺术品?美?找得到吗?试试吧。

展览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四个时期:从史前时期开始,及至夏商周,至汉唐,宋元明清是尾声。有意思的是,每一部分的说明文字重点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背景信息的辅助下,将有助于观众把握这一时期艺术品的特点,理解其美之所在。

道法自然的史前时期,或恶劣或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文明肇始阶段思想意识的萌芽状态,先民们只得臣服于造物主的安排,继而发明了巫术与他们观念中的神灵沟通,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时期的展品多取材于自然,图案多为象形,多表现得直白朴拙。

例如蚕形骨饰,例如模仿彩虹造型的玉璜。

图片描述
河南双槐树遗址•蚕形骨饰
图片描述
浙江官井头遗址•玉璜

例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似猪又像龙。猪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生存资料,占有猪的多寡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将玉雕琢成猪,似乎表达了先民们崇敬自然,想要安定生活的美好祈愿。

图片描述
红山文化•玉猪龙

至于她们是否为美,多是现代人赋予了某种含义;在先民们看来,她们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

进入夏商周,继史前多地萌发出文明之光后,国家政权开始建立,各地仍然表现出独有的特色。

夏商周三代,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至周朝,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以青铜为代表的礼乐制度,同时这也是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现在我们回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她们已经褪去了统治阶级专用的光环,而观众被其夺目的色彩、或可怖或可爱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折服。

看着这些消失了千年却在当下又焕发出新生命的青铜重器,好奇于当时的工匠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和冲动打造了一件件宏大瑰丽的艺术品。在当时,她们也许只是国家的象征;殊不知,千年后她们会塑造出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

这就是美的力量吧。

图片描述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候墓•曾候铜方鼎

展览的第三部分是汉唐时期的考古出土物。在此,不得不为首都博物馆的形式设计拍手叫好。

从夏商周到汉唐的展线设计中,有一个小小的过渡,抬头,猛地一见唐时期大气舒展的建筑模型,皎皎月光下,静待观众发现的静谧,那种心动让我无法言说。

或许可以想象,日间某个里坊的转角,迎面与一位番邦人士撞了满怀,叽哩哇啦说了一通,互道友好再见,会不会是当时百姓的日常呢?

图片描述
对图片的文字介绍

另一侧满载商品的骆驼队,深深浅浅地在丝绸之路上行进着,驼铃声声在耳边回荡,观众的交谈声也听不到了。此时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此岸?彼岸?哪一个是我们的现实世界?哪一个是我们向往的世界?

美之于我是抽离现实回到过去的无限想象……

图片描述

最后来到以和为贵的宋元明清时期。

一尊南京宋长干寺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让我眼前一亮。这是老相识了。三年前在南京市博物馆关于阿育王塔的专题展览中,我曾经一睹过阿育王塔的真容,她通身着金、镶满珍宝,曾供奉过佛顶真骨,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今年一月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南京明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宋长干寺),也曾亲见阿育王塔的复制品。没想到时隔半年,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又一次见到了这座塔的真身。唯有缘可解。

美之于我是——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图片描述
对图片的文字介绍

你找到美了吗?我找到了,她在我的心里,在我的记忆深处,美•好•中华将她焕发出来了。

六月末的这个下午,我泡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里,欣赏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驻足、倾听、移动,拍下了这些艺术品精彩的瞬间。而这些瞬间,是她们与我的互动,是她们的新生,也是美的又一次创作。

资讯排行
图集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专题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
应对疫情,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