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宁宫考古对外开放引出公众对考古和博物馆的认知
醉清风2015-10-20
故宫慈宁宫东院的考古工地也向游客对外开放了。这周我走访故宫,去了慈宁宫东院的考古工地,感受了一下发掘现场。同时也有所思考。
醉清风2015-10-20
故宫慈宁宫东院的考古工地也向游客对外开放了。这周我走访故宫,去了慈宁宫东院的考古工地,感受了一下发掘现场。同时也有所思考。
赵东南2015-10-09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给广大有兴趣的学生搭建零距离接触考古的平台,在2008年—2014年连续七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将要举办第八届考古夏令营以及考古训练营,在此小编特别推荐一篇投稿,是赵东南同学记录他参加第六届夏令营活动的心得见闻,邀你一起感受考古的艰辛与浪漫!
博华天工策划部2015-10-09
最近特别热门的“石渠宝笈”展大家都去看了吗?有没有感受到排队的无聊、观看的飞速还有终于终于看到真迹了的“悲喜交加”?这篇文章便是博华天工策划部的工作人员看展的所观、所想,具体分析了看展过程,还提出了适当改善展陈设计、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等合理的建议哦~
MISS。汽笛2015-09-21
想想通常我们是怎么在美术馆看画的,站着,盯着,没了。可是在这个展览中,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你可以听、闻、摸、甚至是吃,对,吃货文青你们的意愿得到了满足(虽然味道无法保证)。在这场展览中,参观者所有感官都将在参观过程中被完全调用起来,全方位地感受着这些好几十年前的画作。
赵东南2015-09-18
博物馆志愿者,他们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成为博物馆社教的一股力量,那么志愿者在博物馆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博物馆要怎样看待志愿者呢?下面小编推荐一位志愿者的一篇文章,以志愿者的角度来谈谈博物馆和志愿者的关系。
Miss汽笛2015-09-09
博物馆在大家的眼中可能都是那种布满了玻璃柜子,装着古董有点死气沉沉的地方。可是,在国外,博物馆可是十分注重在当今这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如何跟高科技相结合的。
陈语心2015-09-08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二楼有座亭子,确切地来讲,是半座亭子。
杭州西湖边上也有很多座亭子,她们的年纪要大一些了,有明代的,有清代的。大都会的半座亭子长得跟西湖的亭子们很像,尽管像是半嵌进墙壁里了,斗拱飞檐还是经典的规制,周边陈设着松石。飞越浩瀚大洋、呼吸着异国空气的我有一种很奇怪的到家了的感觉。
辛岩2015-04-10
在《二里头:从田野到阐释》中,许宏老师以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史”和“阐释史”的学术史回顾为主线,向我们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二里头遗址范围内的一系列发掘和学术研究成果。根据许宏老师的总结,几十年以来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呈现出一个从“以文献为本位的溯源研究”到“全面采集考古信息+多学科参与、阐释与整合”的发展趋势;对取得成果的关注则经历了一个从“关注建立文化框架+重要遗迹的发现”走向了如今的包括“区域系统调查+聚落形态研究+功能研究+现代科技的应用+……”的更多元的价值取向,而其带来的思维和方法的多
李宝宗2015-03-20
国家不论在对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非盈利组织”性质的认同方面,还是在鼓励其设立方面,还是在给予公平待遇方面,对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都是承诺要一视同仁地予以“公平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