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丨12月份文博行业大事记

2023-01-05 来源: 弘博网

焦点事件

01

《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等文件答记者问

在全国博物馆行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动博物馆改革发展之际,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有关负责人就《办法》《标准》制订、修订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关链接

资讯丨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等文件答记者问

资讯丨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

02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公布

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泥河湾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琉璃河等32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相关链接

资讯丨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公布

03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发布

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

相关链接

资讯丨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04

上海博物馆发布“大博物馆计划”

上海博物馆将紧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以建馆70周年、东馆建设为重要契机,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下,精心谋划推出“大博物馆计划”,以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姿态,确立“大使命”,实施“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战略,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奋力推进新时代上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上博样本”。

相关链接

资讯丨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上海博物馆发布“大博物馆计划”

政策制度

01

《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方案》从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文艺创作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五个方面着力推动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02

《北京市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暂行)》

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丰富博物馆门类,优化体系布局,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北京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物局等六部门共同印发了《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北京市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政策解读

03

《内蒙古自治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

《条例》共六章五十条,聚焦全面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这条主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确立了全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强调了保护利用革命文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规范了革命文物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工作,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内蒙古自治区公布施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

04

浙江《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展目标:现代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品质明显提升,“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强省,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浙江部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强省建设

05

广东《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全省博物馆数量达400家,博物馆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博物馆更具创新活力,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明显提高,博物馆发展成果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博物馆实力显著增强,广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强省。

相关链接

资讯丨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强省,广东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06

《广东省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为规范和加强广东省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21〕8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公共文化领域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21〕59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广东省实际,广东省财政厅制定了《广东省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广东省财政厅印发《广东省博物馆 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07

《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开创全省革命文物工作新局面,近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联合印发《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相关链接

资讯丨《河南省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

08

《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

《条例》从陕西革命文物工作实际出发,围绕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从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利用、区域协同、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陕西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规范性要求,明确了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条例》明年1月起施行

09

《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

为了加强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近日正式发布。该《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遗址的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条例》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

相关链接

政策法规丨《成都市大遗址保护条例》发布

规划建设

01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即将亮相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工程,定位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将建设中国长城文化陈列展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展厅、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国际学术报告厅等。博物馆外观的设计采用了方城与城台的造型,使之融入长城体系之中,与长城历史文脉相统一。

相关链接

资讯丨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即将亮相

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开馆

成立于1934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近10万件(套)。博物馆改扩建后面积由此前的21000平方米增加至370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约10000平方米,正在举办包括“广西古代文明陈列”“烽火南疆——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等基本陈列,“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等专题展览,从多个角度诠释广西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发展之道。

相关链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开馆

03

2022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公布

从综合排名看,上海博物馆与上海科技馆优势依旧明显。两馆在知名度、传播度、参与度、融合度等单项排名中名列前茅,是上海地区的代表性博物馆。

相关链接

资讯丨2022魔都博物馆谁才是流量担当?谁影响力最强?

04

文成县精准助力乡村博物馆建设

文成县多措并举精准助力4家乡村博物馆建设,其中3家被列为浙江全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1家被列为温州市级乡村博物馆。

相关链接

资讯丨文成县精准助力乡村博物馆建设

展览展示

01

上海博物馆发布2023年度展览计划

11月30日下午,上海博物馆举行了2023年度展览计划新闻发布会。馆长褚晓波向公众公布了上海博物馆2023年展览计划。从今年12月上博70周年馆庆开始,到明年搬迁东馆之前,上博即将在人民广场本馆举办6个新展。

相关链接

资讯丨六场特展,上海博物馆发布2023年度展览计划

02

大海与列车的美丽邂逅

11月27日,环岛高铁海口东车站、东方车站候车室里热闹非凡,为期一个月的“大海与列车的美丽邂逅”“老物件会说话”铁路主题文化展拉开序幕,列车调度电话机、老式手提信号灯、蒸汽机车风笛等珍贵铁路老物件首次离馆出展,这也是环岛高铁车站首次举办文化展。

相关链接

资讯丨博物馆“搬”进环岛高铁站

03

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深化设计和语言斟酌,泉州海交馆将原本的平面设计转化至立体的展览空间,“光阴物语:泉州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顺利开幕。9月至11月,此展以“遇见博物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形式走进泉州的十几所学校,让在校的学生们感受泉州的文化特色,并领悟中国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受到众多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相关链接

二十四节气丨跨越时光的博物馆展览,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展走进校园活动圆满收官

04

千年文都 典范城市——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

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让南京成为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的南方城市,也留下了“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佳话与名篇。1982年,南京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启了保护名城、传承文脉、打造文化名片的新征程。

相关链接

展览丨走进这里,在宝藏文物中遇见南京5000年

05

“唐代壁画文化特展走进港澳校园活动”澳门展

12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陕西省文物局、澳门大学、国情教育(澳门)协会共同主办的“唐代壁画文化特展走进港澳校园活动”澳门展在澳门大学伍宜孙图书馆开幕。

相关链接

“唐代壁画文化特展走进港澳校园活动”澳门展在澳门大学开幕

06

“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是孔子的一句名言,“郁郁乎文哉” ,即是对西周礼乐文明的赞美,也可将其视为对这种制度文明表征之一的玉文化的精当概括。换言之,这些珍贵的“宝玉”,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以“文”为特征的西周礼乐文明。

相关链接

大展!晋国玉器,郁郁乎文哉!

07

珍•藏——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

欧洲经典马赛克技艺邂逅细致入微的水彩绘画,传统欧式下午茶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穿越”至展厅……12月8日上午,金沙遗址博物馆“珍•藏——英国V&A博物馆馆藏吉尔伯特精品展”首场专题活动在展厅精彩上演,再现欧洲社会生活风情,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

相关链接

展览丨到金沙遗址,赴一场黄金时代的欧洲盛宴

08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18-19世纪,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广州成为了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在这里,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东方的风景风貌、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在这里,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扬帆过海,成为备受西方社会追捧的新奇艺术品。

相关链接

展览丨邀您共赏广东省博物馆年度重磅展览,“ 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展览丨邀您成为“虚拟策展人”!附上一份策展工作指南~

09

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

在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礼器、石器、陶器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尤以精美玉石器著称世界。在1100多件玉石器中,代表性玉器有玉人、玉龟、玉鹰、玉龙等,其中玉龟、玉版、玉勺等100多件一级文物,现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此次展览促成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凌家滩文物回乡团聚,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的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27件,包括巨型石钺、三角叶形饰等,实现了对凌家滩遗址出土文物的首次集中“亮相”。

相关链接

展览丨年末大展,遇见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

10

从城市到荒野:生物多样性主题展

2022年12月7日,中国作为主席国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会议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相关链接

展览丨从城市到荒野,在博物馆寻找人与自然的连接

11

赣地宝藏2022——新时代江西文物成果暨江西省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

“赣地宝盒2022”成果展是江西重要考古发现的首次集中展示,联展贯穿江西古今,串起赣鄱文化,充分展示新时代江西文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新展开幕丨“赣地宝藏2022——新时代江西文物成果暨江西省打击文物犯罪成果展”开展

12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

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带观众领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相关链接

展览丨在这个展览看“老城市”的“新活力”

13

凝心聚力 共筑华章——新时代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精品联展

本次联展集中展示全省非国有博物馆馆藏珍品,藏品涵盖自然遗存、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突出陶瓷、玉器、漆器、书画等馆藏艺术作品,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新时代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共铸文化自信的卓绝努力。

相关链接

展览丨“凝心聚力 共筑华章——新时代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精品联展”开展

14

一馆一物说航海:中国航海类博物馆文物精品数字展

技术助推开放,开放实现共享,科技力量始终是助推文博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为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航海类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践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博物馆向公众提供航海文化资源的社会使命,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委会于2022年12月20日,隆重推出“一馆一物说航海:中国航海类博物馆文物精品数字展”,让文物以“文化+科技”为桥,真正走进公众生活。

相关链接

资讯丨38家航海类博物馆携手, “一馆一物说航海”大型数字展隆重上线

15

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

用文物串联起和田地区的历史文化,重返历史场景,讲述一部长达1000多年的西域古国发展历史,绘制一张络绎不绝的东西文化交通图,呈现古代和田与中原地区文化相连,精神相系,情感相依的美好故事。

相关链接

展览丨五星出东方,用文物讲述1000多年的西域古国发展历史

展览丨穿越历史,在这个展览了解遥远而又古老的和田历史故事

16

对望与凝视——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绘画精选展

回顾展览中自16世纪起的西方绘画,我们会意识到:传承与革新总是同步发生。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能够明显发现前卫的先锋派艺术家在有意识地拒绝传统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委任人已不再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核心人物,艺术市场在传承和延续中发生变革,艺术家亦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有更强的自主,其脑海中构思的抽象概念直接以绘画的形式而得以展现。

相关链接

走进展览 | 对望与凝视——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绘画精选展

17

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

本次展览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12K数字科技为手段,实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坚实践行。展览以央视频推出的《12K微距看国宝》为素材,试图清晰再现古蜀文明神秘面纱之后的绝美面容。这是12K文物形象首次在展览中亮相,以不足10厘米的拍摄距离,为你放大“亿”点历史刻痕,讲述那些细微之处所尘封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带你领略中华文明,一眼千年。

相关链接

展览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感受“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魅力

18

辉煌十年,荆楚答卷

展览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切入口,展出展品101件,照片305张,场景4处,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圆梦小康、绿水青山、幸福生活、英雄湖北六个方面,总结回顾湖北十年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和荆楚大地发生的变化,旨在通过展览的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和增强湖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湖北未来的发展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谱写砥砺奋进新时代新的辉煌篇章。

相关链接

展览丨“辉煌十年 荆楚答卷”在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

19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第一人称的叙事型情感表达

整个展馆由两个展厅六个内容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逃亡上海“、第二部分”避难生活“、第三部分“患难真情”、第四部分“战后离别”、第五部分“特殊情谊”、第六部分“共享未来”,整体以时间线为脉络,故事型叙事为展示结构,成为了引导观众探寻那段历史的时空放映机。

相关链接

观展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第一人称的叙事型情感表达

藏品管理

01

湖南博物院面向社会各界征集馆史资料

为了生动展示湖南博物院的历史风貌、奋斗历程和发展建设成就,现面向全院职工、离退休(含调离)同志以及国内外博物馆界同仁、社会各界征集馆史资料。

相关链接

资讯 | 湖南博物院面向社会各界征集馆史资料

02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首年获赠逾千件藏品

据悉,1145件中国及世界文物艺术品种类丰富,涵盖金银饰物、陶瓷、青铜、石雕、水墨画、织绣、家具和钟表等,时代横跨五千年。此批珍品由12位举足轻重的艺术收藏家和艺术家慷慨捐赠,包括梦蝶轩主人卢茵茵及朱伟基、怀海堂主人钟棋伟、达文堂主人陈永达、冯永基等。

相关链接

资讯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首年获赠逾千件藏品

文化创意

01

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

以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为原型开发的“马踏飞燕”系列文创产品,在保留文物原型特点的同时做了卡通化处理,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文创产品背后有一支年轻的设计师团队。深入了解文物内涵,关注年轻人审美趣味,精心做好品控环节,是文创设计团队的工作常态。

相关链接

专访丨对话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师团队——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

02

解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重视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与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基地,以机制创新激发创意活力。

相关链接

资讯丨粤港澳大湾区有个“文创联盟”,解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03

曾侯乙编钟的文创旅行

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观众除了看实物、听讲解,“接触”曾侯乙编钟的途径还有很多——将一件嵌入编钟元素的文创商品带回家,借助全息投影数字技术“敲响”编钟,观看编钟乐团表演传统乐舞《礼乐天下》……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过2400多年历史的曾侯乙编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链接

资讯丨复原技艺,转化创意,组建乐团,曾侯乙编钟的文创旅行

04

文创十年,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考古盲盒、文创雪糕、文艺节目“唐宫夜宴”……文化创意项目频频出圈,其备受关注的现象背后,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成果,也反映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

相关链接

热议丨文创十年,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05

博物馆文创打开新空间

从杯子、本子、钥匙扣,到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原创动漫、舞台演出等衍生形态……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着人们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也面临着如何避免同质化等挑战。

相关链接

资讯丨博物馆文创打开新空间

06

潘守永:文创应成为逛博物馆的一个“念想”

在潘守永看来,逛博物馆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以95后为主的消费群体,正在悄悄改变博物馆文创的市场趋势。2020年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消费趋势明显,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53%,其中“95后”占比达30%。上海博物馆文创紧跟新消费潮流,以丰富品类实现博物馆的延伸功能,使其走入更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

相关链接

热议丨潘守永:文创应成为逛博物馆的一个“念想”

服务教育

01

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和志愿服务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要求,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了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并于近日发布了典型案例80项。

相关链接

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布80项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02

“我在博物馆上小学”

一座博物馆就是是一所大学校,“我在博物馆上小学”是杭师附小的办学特色,是对杭州美好教育的新实践、新探索。

相关链接

资讯丨“我在博物馆上小学”杭师附小美好教育的新实践

03

成都考古中心落成

成都考古中心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城市考古科研与展示平台,包含公众考古中心、文物保护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设计中心和文物信息中心等单元,集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创研发、文物保护、行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开启正式运行后,成都考古中心将以社教活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相关链接

资讯丨成都考古中心落成,将以社教活动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04

博物馆如何变身“第二课堂”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一所大学校”。党的二十大为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劲动力。作为“博物馆之城”,成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在场馆与各种展览不断“上新”的同时,成都各大博物馆也致力于不断创新和完善文博服务,为市民的文化科普教育打开了又一扇窗。

相关链接

热议丨博物馆如何变身“第二课堂”?

05

博物馆AI导览员走马上任

国内首位“宋韵文化推广虚拟人”谷小雨亮相宋韵文化节开幕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并担任主持人。据了解,谷小雨已作为AI虚拟导览员“常驻”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为来访游客互动讲解畅聊德寿宫历史文化,传颂经典宋词,同时也能指引展厅内的路线导览。

相关链接

资讯丨博物馆AI导览员走马上任

会议学术

01

关于开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科研课题资助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课题设置“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与“政策咨询类”三个板块的选题供参考申报,并开展公平公开评审。

相关链接

资讯丨关于开展中国博物馆协会科研课题资助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02

博物馆的力量赋能城市未来

2022年12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博物馆主办了“博物馆的力量:赋能城市未来——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立埃米塔什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阿布扎比卢浮宫博物馆等海内外百余家博物馆、文博机构的馆长、负责人线上线下齐聚上博,在上博建馆70周年之际,共襄盛举,共同参与文博行业这场跨越山海的深度对话。

相关链接

资讯丨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博物馆的力量赋能城市未来

03

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2022

会议主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革命旧址、场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统筹推进新时代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会议研讨丨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2022发言摘要

04

“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论坛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近20位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早期文明相关研究成果经由博物馆数字技术活化有效路径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相关链接

会议研讨丨“宅兹中国:博物馆、数字技术与文明探源”论坛召开

05

202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

12月20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202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航海类博物馆的力量”研讨会。

相关链接

会议研讨丨2022年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

06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可持续发展”是两岸发展的共同课题,本次论坛围绕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地的永续保存与发展,古迹修复与再利用、文化遗产与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议题展开研讨,为两岸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合力点,推动两岸文博事业的发展,推助两岸关系更好发展。他表示,通过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充分交流,互学互鉴,凝聚共识,坚持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做好文物价值的保护与发掘,可以更好促进两岸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积极的贡献。

相关链接

聚焦“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办

07

2022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

会议审议接纳香港、杭州、温州、茂名、佛山、钦州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盟城市总数增至34个。审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保护状况报告》《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广东惠州作为下届会议举办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负责同志分别报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点保护管理、相关水下考古工作进展情况。

相关链接

2022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成功举办

08

第六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世界正经历着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挑战,文化和文明对话是促进全球和平、实现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各成员国重申文明古国论坛作为对话和文化合作平台的重要作用,承诺将秉承文明古国论坛历次宣言中体现的精神,以文明和文化外交为手段加强国际团结和对话,进一步拓展国际关系的文化维度,引导国际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会议通过了第六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巴格达宣言》。

相关链接

第六届文明古国论坛部长级会议召开

09

2022年广东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案例研讨会

2022年12月7-8日,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将在线上举办“2022年广东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案例研讨会”,为期2天,邀请来自高校、教育和文博系统三个领域的专家及“2022年广东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项目”获奖单位代表,与来自全省各地博物馆和教育系统的从业人员进行汇报交流,从三方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推动馆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链接

‍会议研讨丨“2022年广东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案例研讨会”即将开幕

数字信息化

01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让千年文化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相关链接

资讯丨开放6500余份档案,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

02

吴中非遗数字平台正式上线

平台旨在宣传推广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整合线下非遗资源,重点打造非遗地图、非遗名录、政策资讯三大版块,提供政策法规、学术研究、非遗活动等优质内容,集中展现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吴中非遗保护成果的数字转化与全民共享。

相关链接

资讯丨吴中非遗数字平台正式上线

03

郑奕:数字化不是让公众远离博物馆实地体验

数字化也是当下我们博物馆教育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对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助推效应。尤其是在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如何闭馆不闭客,如何触及越来越多依赖数字媒体成长的年轻一代,是当下时空背景下,博物馆为了迎合社会发展、迎合观众诉求,做出的应对和改变。

相关链接

热议丨郑奕:数字化不是让公众远离博物馆实地体验

04

未来已来:何以定义数字艺术博物馆

当下的艺术博物馆,已经有了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综合体的趋势,逐渐从单纯的数字化建设转变为对数字艺术博物馆这一全新的智识系统的探索,对外信息传播也从对观众的单向输出变成与观众的双向交流。

相关链接

资讯丨未来已来:何以定义数字艺术博物馆

行业发展

01

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振兴赋能

“文博热”席卷中华大地,在广袤的乡间,一座座乡村博物馆蓬勃生长,成为亮眼的人文景观。作为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热潮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相关链接

资讯丨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振兴赋能

02

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相关链接

资讯丨一图纵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

03

大英博物馆有望将帕特农神庙雕塑还给希腊

英国广播公司12月3日援引希腊一家媒体报道,一项归还帕特农神庙雕塑的协议,进行到了后期阶段。该雕塑在英国更广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埃尔金大理石雕。

相关链接

资讯丨多年喊话终于有了进展,大英博物馆有望将帕特农神庙雕塑还给希腊

04

看南京“出圈”

除了一些“老牌”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的东风,在南京这座城市,一些新兴博物馆将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性升级,成了“新晋网红”。

相关链接

资讯丨看南京“出圈”,博物馆的N种打开方式

05

新时代浙江文物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地,千年宋韵文化的高地,百年党史中的革命红船起航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文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浙江文物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关链接

探源护脉 传承创新 新时代浙江文物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06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关链接

资讯丨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07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批准、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持续推进、成果丰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热爱和珍惜,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深厚的文化情怀。

相关链接

资讯丨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08

中国援柬专家获骑士勋章

埔寨副首相兼议会联络与监察部大臣梅森安为保护吴哥古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代表颁发勋章,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金昭宇、袁濛茜获柬埔寨王国骑士勋章。梅森安表示,柬埔寨人民应当铭记本国以及各国的专家为保护吴哥古迹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相关链接

吴哥古迹入遗30周年 中国援柬专家获骑士勋章

09

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高度评价2022郑州中国博博会

在本次会议上,赵丰还向执委会汇报了2022中国郑州博博会的情况,并播放了博协专门为本次会议制作的视频短片。全体执委为在疫情期间中国博博会取得6000多专业人员和10万余市民的参会而感到惊讶,也对中国同行在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对中国同行深入参与国际博协相关工作和活动表示感谢。

相关链接

资讯丨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高度评价2022郑州中国博博会

10

当博物馆被重新定义

博物馆的新定义增强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属性,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窗口和社会纽带,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滋养的公共场域;博物馆还应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旅发展,亦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发展。新定义下的博物馆重视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为博物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博物馆行业在新一轮的自我审视与思考中寻得共识,于变革中求得机遇。

相关链接

热议丨当博物馆被重新定义

11

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相关链接

资讯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12

中国茶传承仍面临挑战,需更多人参与

从杭州西湖往西三公里,有片被茶园包围的中式传统建筑群。这里是闻名天下的西湖龙井茶出产地,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坐落之地。作为全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馆里5000余件藏品涵盖了中国历代关于茶的历史。

相关链接

资讯丨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中国茶传承仍面临挑战,需更多人参与

13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关链接

资讯丨胡和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4

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成果、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情况、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动、新修订发布的博物馆运行评估办法和标准实施举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五年成果及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等。

相关链接

资讯丨国家文物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近期文物工作亮点

来源:弘博网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文博法律问题征集
第273期
专访 | 王母娘娘驾到!看宜宾市博物院如何开门办馆,打造全新形象
来认识一下宜宾市博物院的代言人,王母娘娘吧!
2021-01-11
第272期
专访 | 在宋朝寻找向往的生活:历史文物于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闲暇之余,宋朝文人如何实现心灵的放松、达到内心的宁静?
2020-11-13
陈晨
陈晨天津师范大学
怎样理解博物馆研学?又如何构建研学体系?
博物馆对研学体系构建要找准自身定位,量力而行,“特色”不等同于“共色”,做出亮点与差异才是博物馆研学的核心所在。
赵丰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
有限的预算和人力,博物馆如何做出更大的影响力?
品牌定位要如何做?品牌建设的周期和节点如何?品牌的理念又该如何贯彻到日常工作中?